top of page

         總結,對比以前去鴛鴦湖的經驗,挖子尾給我的感覺不像是個保留區,比較像是個親水濕地公園,旁邊的人造建築實在有點多,還有外圍許多植物感覺像是有人種的,河口附近生態確實很美,可惜沙灘上有人造垃圾,附近岸邊也停了許多舢舨,種種不自然的感受實在太強烈了,實在有點可惜,或許這就是鄰近都會的綠地所共有的命運吧。

(有時水筆仔的胎生苗也仰賴螃蟹挖的洞才能成功插入土中)

#06

        為了熟悉北部地區,同時也為了完成一個森林結構觀察的報告,我跟幾個同學想去參訪一個北部的自然保留(保護)區,選擇挖子尾的原因,首先是挖子尾離台北市最近,沒有自己開車去其他縣市當日來回較難;再來是因為冬天在河口地帶有可能看到候鳥(雖然結果沒看到),可以增添旅遊的精采度;此外我們平常去海邊多半不會注意當地植物,仔細觀察海岸林或許會得到不同於探訪山中森林的收穫。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道中淡水區與八里區交界起,南至公路止,西邊沿挖子尾溪向上溯至大崁腳堤,緊臨觀音山地,周圍有大屯山系和觀音山系形成天然屏障,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資料來源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124)

        原本以為進入保留區需要申請,還先向新北市農業局申請了許可證,騎了近一小時的機車到八里,還以為保留區入口的騎警會要求檢查文件,沒想到那裡其實隨便就能進入,那裡竟然是個很大眾化的觀光景點,仔細想想管制區域應該是棧道下方的泥灘地,不過應該不會有人想下去那裡……

        那就來討論這裡的植物組成吧,在海灘區幾乎只有草本植物,偶爾有一兩株水筆仔小苗,越往海邊植物覆蓋率越低,可以看到的植物有:鹽地鼠尾粟(較矮但非匍匐的綠色草本)、蘆葦(白色花穗,十分高大的草本)、馬鞍藤(單葉紫色花匍匐在地面,具有定沙的能力)、番杏。​

        推測由於海水漲退潮的影響,緊靠海邊的土鹽分過高所以無法生長植物,且任何植物都承受不了海水直接的沖刷,此外海風的強烈吹襲導致草以低矮匍匐為主,除了蘆葦、芒草、濱刺麥等較適應海邊強風的高大草本植物。

        在河口(挖子)區,則是水筆仔的地盤,在會泡到水的泥灘,水筆仔的適應能力強,但更往內陸一些,旁邊雜草似乎競爭力更好,水筆仔的排鹽能力和根系的抓附能力在河口沒有其他植物比得上,不過如果逐漸沒有海水的影響,一般的草更能存活下來。

        再往更內陸的地區,逐漸有木本植物出現,可以看到黃槿、木麻黃、瓊涯海棠、林投等海岸常見植物,也開始受人類影響,有非海岸防風樹種出現,有看到相思樹、某種竹,跟一些桑科植物,在枝葉間隙大如木麻黃、相思樹的樹下,由於光不會被樹冠層完全吸收,會有許多灌叢跟藤本植物密密地生長,也會有新的木本植物冒出,另一方面在棧道旁可看到,黃槿會和水筆仔背靠背的生長,且有明顯界線,其中緣故難以完全理解,大概是經過了一定時間的競爭演替,使得原來在此處的雜草被黃槿給蓋過,最後消失了。在靠內陸區域的風仍然強大,但在防風植物的遮蔽下,已經稍微可以像一般的森林一樣出現分層(草本灌叢層、較矮的木本植物層、樹冠層),只是土質較鹼又偏砂質,還是以能適應這種環境的海岸植物居多。

投稿粉絲:陳彥翔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你的海岸,你的時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給作者一個讚吧!

  • Facebook Social Icon

到我們的海岸時光看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