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3

        很多經常經由中興橋或忠孝橋通勤於新北與台北之間的人,每天來往兩市之間除了感受不同的都市空間治理與經濟文化些微差異外,應該也有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坐落於中興橋與忠孝橋之下的綠洲。 

        筆者是就讀昔國立三重高中(今新北市立新北高中),居住三蘆地區有近十年的在地人,以前高中時經常搭乘39路公車前往台北車站、有時搭乘62或264路公車前往萬華西門町,和朋友玩耍;每次乘坐著這幾路公車搭上橋時,除了聽到客運司機會例行性的宣達旅途愉快的廣播外,最深刻的就是眼前的這塊綠地。

        仔細上網查閱後,發現原來這塊地是一塊被政府劃為「洪水平原一級管制區」,根據【淡水河洪水平原管制辦法】,該地的土地利用限制為:
 

「一級管制區內應嚴格限制建築,除不得建造永久性建造物或種植多年生植物或設置足以妨礙水流之建造物外,並禁止變更地形或地目。」

 

        目前該島嶼共由21民島主共同擁有,由於受到法規限制,綠洲上只能種植青菜,不得搭建永久性建築物,同時對外出入只有中興橋上人行道的樓梯,因此當地農民要送去市場也必須親自搬上樓梯轉以機車輸送,對當地農民而言相當辛苦。 

        此外,這塊地每逢颱風洪水必暴漲,淹水範圍可達兩公尺高,也因此颱風來時當地農民不得進入,洪水過後,農民辛苦種值的蔬菜也隨之流去。

圖一、從忠孝橋上俯瞰綠洲(圖片來源:GOOGLE MAP)

       然而,仔細思考,河川的凹凸岸及位置應該也會影響綠洲範圍的變化,因此筆者嘗試透過GOOGLE EARTH簡單地把不同時期的綠洲範圍數化:

(為了避免不同季節水位的差異變化,筆者選擇了相近的冬季時間做比較,雖然可能無法避免漲退潮差異,但是可以依稀感受到面積的變化過程)



 

 

        從圖中可以觀察該綠洲從2002年的面積是相當狹小的,到了2005年時,可能遇到水位較低的季節因此範圍變大;而到了2010年迄今,綠洲的變化也逐漸固定下來。

       儘管這塊土地迄今仍無人使用,也無法做大量的開發;但或許對於經常有走於兩岸的都市人而言,潛意識應該都已經存在著對於這塊綠洲的印象與回憶,未來或許會因為河川水位的變化而淤積或被侵蝕,但自然緩慢的動態變化過程,都不至於影響作為三重人筆者心中的記憶。只期望這座綠洲不因為商人與政治的利益勾結,成為下一個消失的都市自然地景。

圖二、從航照圖俯瞰綠洲(圖片來源:GOOGLE MAP)

圖四、中興橋下綠洲變化範圍示意圖(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參考新聞:

〈想當島主?中興橋下沙洲島一坪三千〉,東森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mUzfIf6g0

〈想當島主? 3億可買淡水河「台北島」〉,中時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cPmN-jP3E

投稿粉絲:董冠麟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你的海岸,你的時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給作者一個讚吧!

  • Facebook Social Icon

到我們的海岸時光看看

bottom of page